近日,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之源”调研行活动启动。活动以“教科人一体 产教媒融合”为主题,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让知识从课堂走向产业实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衔接。为此,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创新之源”调研行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活动成果,为高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提供经验与探索。
在医药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向临床应用的转化长期面临研发周期长、合规门槛高与市场风险大的挑战,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跨越从论文到产品的鸿沟。安龙基因作为一家由高校科研团队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十年探索,在肿瘤精准诊断领域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协同路径,逐步构建起“研发一转化一市场”的闭环体系,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化实践。
在长期的基础研究中,安龙基因创始人韦玉军深切感受到许多有潜力的技术止步于论文与样本阶段。2016年,韦玉军联合生物医学领域的同行,在合肥创立安龙基因,致力于将基因检测技术转化为临床可用的诊断产品与服务。
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成为促进技术转化的重要方式。高校与企业通过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等平台,实现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应用”全链条的资源对接。学生得以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参与技术研发,接触自动化设备集成、检测流程优化等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此外,高校作为多学科交叉与资源汇聚的平台,为学生参与创新转化提供了丰富机会。例如,通过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开展科技金融等跨学科课程,高校促进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与学者、投资者及行业人士的交流。这类平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产业视野,也帮助科研团队更精准地把握临床需求与市场方向。
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事先明确知识产权协议与权益分配机制,高校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规范且可持续的参与环境。这种机制既激发了学生投身科研转化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术进步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许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