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李昉)近日,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通知,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健康成长。
通知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
通知提出,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能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睡眠知识,指导家长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保障每天充足睡眠时间。
通知要求,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保持常态化联系,对特殊学生群体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及时掌握心理变化和家庭关系情况。
通知还提出,要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培养培训,提高全员育心能力。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开展“和谐校园”“友善班级”“温馨宿舍”建设,坚决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