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做研究
创始人
2025-03-06 10:01:23
0

原标题:【我是这样做学问的】扎根一线做研究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在与科研工作打交道的60多年中,我逐渐明白:科学源于实践,离开实践将一事无成,想做点事就应到生产第一线去。

1963年,我从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出了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一步。

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把贫油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我们知道,中国有石油,但难在挖出来。石油工业遇到生产部门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就需要高校派出一些教师到现场协助油田攻关。

当时,国家决定在四川中部打一口7000米的超深井,这是只有美、苏等大国才掌握的技术,仅凭国内已有技术根本无法实现。承担此项任务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向四川石油学院求援。

可在当时,学校也没有专门搞这方面研究的老师,更没有专业机构。学校决定从化学教研室抽调老师去支援。这是一个谁都没有把握的任务,报名者很少。我一直认为,科研工作就应该服务于行业发展,遇上这么一个机会,我当然不会放过。我主动报名,卷上铺盖,来到了钻井工地。

我虽然毕业于石油学校,但学的是基础理论,对石油工程了解不多,对油田实际生产技术知之更少,除教了两年化学和自学了几本书外,没什么可谈的经历和专长。我从零开始,从头学起,踏踏实实地干一点有意义的工作。

六七千米深的地下,温度极高,普通的钻井泥浆在高温下就会失去作用,高温泥浆技术是决定钻超深井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钻井泥浆又叫钻井液,在钻井的过程中有清洁井底、携带岩屑,冷却和润滑钻头及钻柱,平衡井壁岩石侧压力等重要功能。同时,四川是以碳酸岩沉积为主的气区,成岩存在着各种可溶性盐类固体或者流体,造成井壁不稳定并形成复杂的压力系统,钻井泥浆需要经受得住这种压力系统的喷、漏、卡、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温泥浆研究工作从零开始,难度极大,但也给我们留下十分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去设想、发明和创造,从而建立起适应我国超深井钻井需要的高温泥浆体系及应用技术。

我是技术负责人,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我都抢着干,吃住都和井场同事在一起,夜晚翻译外文,查找资料,研究配方,白天和工人一起劳动。大家相处非常融洽,彼此都很尊重。

高温泥浆的抗温、抗盐、降粘、降失水等每一项指标都要达标,其中最难攻克的是地下不可预估的高温。抗高温当时在国外都还是新兴技术,虽有成功案例,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理论。国外的研究思路是“抗”,不断在泥浆中添加降温处理剂,但温度继续升高时,降温处理剂就无法起效了。

在一线实践的好处,就在于可以现场试验。我们开展降温处理剂试验,希望实现抗高温效果,却发现这是一个无底洞,我们永远不知道将面对多高的温度。这条路行不通,我们开始换思路去解决问题。

既然高温难“抗”,那我们就“利用”高温,用高温改善泥浆的性能,控制和增强其热稳定性,这样就能做到井越深、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泥浆性能越好。利用矛盾解决矛盾,这才是“天机”所在。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制了适用于钻探超深井的高温泥浆。

1976年2月27日,我国第一口超深井“龙女寺基准井”成功完钻,井深6011.6米!那时候很多专家都为之惊异:这是奇迹!我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自信。

必须说,在一线搞科研是十分辛苦的。特别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中试所需生产装置、原辅材料,无一不是我们自己去找寻、去解决。我曾发誓:“这项工作只此一回,坚决不干第二次,但这次必须干好!”

第一口超深井开钻成功以后,我又主动请缨,继续留下攻关,担任我国另一口7000米超深井——“老关庙基准井”泥浆攻关组的主要技术工作。

我与攻关小组不断摸索,反复改进,创造了“三磺”泥浆。1977年12月4日,“老关庙基准井”顺利完钻,井深7158米。这口井在深井钻井技术、泥浆技术、固井技术、事故复杂情况预防与处理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经验,把我国深井钻井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标志着中国跃入了世界钻井技术先进行列。

“老关庙基准井”完钻后,我回到学校继续研究泥浆。到1985年,利用井下高温改善泥浆性能的新型超深井抗高温泥浆体系建立,实现了“井越深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性能越好,工艺越简单,成本越低”,其基本理论、概念和实验方法完全不同于国外,引领我国深井钻井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后来,我经常深入到油气一线现场搞科研、做学问,参与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泥浆攻关、聚合物攻关、井喷抢险等工作。可以说,中国凡是有油气的地方,都有我的足迹。扎根一线的好处在于,研究的问题来自生产现场,设想可以立即试验,成果可以直接转化。这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工作模式,让科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生产工作也因此受益。我们的工作既能帮助油田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在实践中验证研究是否有价值。这样良性互动的模式让我们很有干劲。

解决油气一线的技术难题,是石油科研人员永恒的主题,实践创新是解决这些难题最好的手段和途径。新时代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遇,希望大家都在科研道路上尽情施展拳脚,大有作为。

(作者:罗平亚,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记者李晓东、周洪双,通讯员王天崇采访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录取期间高校联系考生?这些情况... 每年高校招生录取季,是诈骗分子伺机作案的“高发期”。在此期间,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及家长对录取结果的急切...
华东理工大学:践行智慧工程教育...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魏昭宇)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以“交叉创新 共铸卓越 智启未来”为主题,召开人才培...
实习感悟 |从懵懂到坚定:一名... 实习时光落下帷幕,回首过往,昔日茫然与无知已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满载而归的收获。值此,谨向沈医附属...
推动思政教育与服务国家战略同频... □ 张 晓 思政教育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其鲜明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及强大的引领力能够确保教育...
广东省佛山市2024-2025...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古...
川北医学院本科生“逆天学术履历... 川北医学院专项工作组7月17日通报,近日,学校学生罗某某的科研情况受到部分网友关注。学校高度重视,立...
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改革探... □ 张 楠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兴起,针对性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强调通过加强高职院校...
川北医学院通报“逆天学术履历”... 7月17日下午,川北医学院专项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全文如下: 近日,我校学生罗某某的科研情况受...
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会... 本报讯(记者 陈明)近日,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会暨海淀区推进“教联体”育人新模式研讨会在中关...
浙江新增2所新大学!和普通大学... 日前,浙江省政府印发通知,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杭州职业技术大学,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
“重学”是旨向 “育能”是目的 在山东省东营市清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正围绕“半”字组词。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思考表示时间...
“公参民”学校转公记 一个月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发布的《罗湖区2025年小学一年级学位申请指南》引发全城热议:百仕...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首批毕业生有... 中新网北京7月16日电(周昕)记者15日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启动三年以...
盛世清北:清华社会科学学院政治... 盛世清北专注清北硕博辅导十余年,凭借对清华大学考研真题的深入剖析、对命题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无数成功辅...
延边:教育事业十年发展成就斐然... 央广网长春7月17日消息(记者张学龙)为改善办学条件,2015年以来,延边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力度...
南开大学在津投档分数线确定! 南开大学2025年 在津本科普通批投档分数线公布 在天津预计共录取620人 “物理+化学”组 工科、...
毕业即月薪过万的本科生不足10... 大学毕业生薪资收入的话题备受关注。刚毕业就能拿高薪的毕业生到底有多少?哪些职业人群收入相对更高呢? ...
家有大学新生必看!2025高校... 当前,全国各地陆续开启高考招生录取工作,部分高校录取通知书已经开始寄出,莘莘学子即将奔赴心仪的高校。...
山东枣庄一中援疆教师胡乐香:助... “感谢胡老师一年来的关心与帮助,如果没有您的悉心教导,我可能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近日,家住新疆乌...
今年考研人数真的变少了吗?数据... 择校福利: 最近后台私聊择校的越来越多了,老师打算从今天开始,每天帮10名同学分析择校,尽我所能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