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碳纤维结下毕生之缘
创始人
2025-08-16 15:43:44
0

原标题:【我是这样做学问的】与碳纤维结下毕生之缘

每个人心中都深埋着一颗梦想的种子,我的梦想,始于走出农村的朴素愿望。站在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碳纤维生产线前,常会忆起40多年前那个伏案苦读的少年。谁也不曾料到,这个为走出乡野而日夜拼搏的农家子弟,会与比发丝还细的碳纤维结下毕生之缘;更未想到,我们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有一日能应用于国之重器上。

1984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那时,一个朦胧而远大的梦想在心中萌芽——毕业后要在化工材料领域有所建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得在湖南岳阳石化总厂实习的那个夏日,我攀爬至几十米高的精馏塔,烈日将扶手晒得滚烫,汗珠顺着安全帽带不断滑落,却丝毫未减我跟着工人师傅学习、倒班生产的热情。在校期间,我常常泡在化学馆实验室,独立操作挤出机、注塑机、模压设备和测试仪器,全力锻炼动手能力,成功制备出膨胀率超300%的膨化石墨,以其作为导电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抗静电性能达到了矿用标准。

那些浸透汗水的实验笔记,诉说着一个不变的道理:科研从无捷径可走,真正的突破往往蛰伏在看似最“笨拙”的坚持里。

入职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后,我参与的第一项科研任务便是沥青基碳纤维的研制,就此开启了与碳纤维的不解之缘。碳纤维,顾名思义,主要成分是碳,形状为纤维,指的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细如发丝、轻如鸿毛,却强如钢铁、贵如黄金,是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物资。2003年底,国外对我国碳纤维技术实施严格封锁,我国尖端领域面临碳纤维供应危机,我临危受命担任课题组长。自此,成为碳纤维科学家的梦想在心中深深扎根。师昌绪院士那句“碳纤维研究苦海无边、回头无岸”,道尽了逐梦的艰辛,却更激发了我的斗志。

2005年春寒料峭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接过宇航级T300碳纤维攻关任务。这道“军令状”背后,是横亘在研发者面前的道道难关:其直接生产流程之长无出其右,生产线有3000多个测控点;生产反应温度之高鲜有能及,达1400℃至1500℃,甚至2800℃;涉及工艺专业之多更是少见,有20多个设计专业分类。此外,当时几乎没有可借鉴的可靠资料,从事碳纤维研究的专业人才更是稀少,国内领军人才仅有几位。日本同行用15年走完的路,我们却仅有3年时间。如此近乎苛刻的时间表,让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通明。

碳纤维技术攻关之路坎坷重重,技术经常陷入胶着状态,仿佛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我常常为一个难解的技术问题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有几次在家中沙发上专注于技术问题时目光凝滞,儿子甚至提醒我“您的眼睛怎么不转了”。记得在扬州生产线调试最艰难的日子里,我和团队成员就着咸菜啃大饼,后背被蚊虫叮咬的疙瘩连成一片,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参数异常点。

我们团队始终坚守立项时的高标准,在产品成分和性能稳定性方面绝不妥协。正是这些看似“笨拙”的坚持,让我们在无数次试错中摸清了碳纤维的“脾性”,确保了产品稳妥可靠、技术先进且长期稳定。

历经3年的严寒酷暑,团队终于啃下了宇航级T300碳纤维这块硬骨头,为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三个掌握宇航级碳纤维技术的国家作出了贡献。

我更加明白:所谓“笨功夫”,不过是用最扎实的脚步,丈量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而当“笨功夫”沉淀为学术底蕴,“巧创新”便成为突破必然。

在这条国产化征途上,“笨功夫”是基石,“巧创新”是破壁的利刃。在宇航级碳纤维关键技术攻关过程中,我们团队确立了多年来我国碳纤维生产技术中争议极大的间歇聚合原料合成路线和悬而未决的复杂的纺丝流程布局等技术方案,形成了系统的碳纤维核心工艺技术。颠覆前人的认知需要何等勇气!

这种化“困境”为“机遇”的创新力,在应对国外技术封锁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彻底改变我国碳纤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碳纤维的自主保障,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大容量聚合釜、工业化蒸汽牵伸机、工业氧化炉和宽口高温炭化炉等国外禁运的关键装备的技术思想和设计方案,并成功实施,保证关键专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9%以上,解决了碳纤维产业化关键设备的成败性技术风险问题。这种“从0到1”的创新,本质就是把“卡脖子”问题转化为技术突破的“锚点”。

在T800碳纤维技术攻关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进口T800碳纤维复合材料存在压缩强度低、拉伸压缩性能严重不匹配的短板,在航天应用需求的牵引下,成功开发了高压缩强度的碳纤维。这一技术突破为实现国产碳纤维技术由跟踪仿制到自主技术体系建设的跨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一突破不仅是技术跨越,更是学术自信的宣言——中国学者完全有能力在国际材料科学前沿,建立属于自己的高标准。

从T300到T800,直至新一代碳纤维,从军用尖端到民用领域,变的是技术参数,不变的是“把冷板凳坐热”的治学态度。或许很多年后,当人们谈起这段攻坚史,会惊叹于那些突破技术封锁的“巧招”,更会记住一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的“笨功夫”。

(作者:吕春祥,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记者杨珏、李建斌采访整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做好师资调配,科学应对人口波动 近期,江西、湖南、安徽等地以学科调剂、进城选调、跨系统安置等方式推行教师转岗分流,应对生源锐减导致的...
广东省名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42亿元!“十四五”时期中央财... 9月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十...
复旦、交大教授推荐的「上海心理... 一、心理问题已成青少年与家庭的“隐形压力” 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多位心理学与医学教授在公开...
自贡高新区“开学第一课”:赓续... 9月4日,自贡高新区走进绿盛实验学校,精心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开学第一课”。本次活动作为高新区纪念...
小学一年级语文《选词填空》专项... 选词填空练习1 ,查看大图 选词填空练习2 1、 和 禾 ( )气 ( )苗 ( )田 ( )好 2...
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202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版英语教材真有那么难?“越用... 才刚开学,就有机构又开始在网上制造新一波焦虑,发布如“高考英语配音员吐槽教材难”“三升四的家长崩了,...
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 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 均衡分配学生和师资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齐琪)记者4日从教...
加强专业自然教育营地建设 (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自然教育营地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培养青少年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推...
吴中“开学第一课”法治种子播心... 本报讯(通讯员 孟璐珺)新学期伊始,苏州市吴中区司法局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法治...
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愉快的教育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作者:熊璋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 近...
直接面试!2025下半年绵阳市... 每日推送四川编制、福利、多岗等好工作招聘! 回复【人工】考试答疑 回复【报名】获取每日报名信息汇...
教育部:小学科学与初中科学总课... 9月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会上...
【面试真题解析】2024年3月... 2024年3月30日上午河北省直遴选面试真题答案解析 第一题 领导曾作“松柳之喻”∶共产党员要像柳树...
双非/低均分/无语言,我20天... 截至昨日 第三方独立顾问平台OfferEasy 已成功帮助15719位留学生 进入理想名校 下签率已...
首个全国科普月掀起爱科学热潮 原标题:首个全国科普月掀起爱科学热潮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于9月1日全面启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精彩纷呈、形...
抓住五大关键点筑牢发展之基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