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社会大课堂,不仅可以走入红色场馆、文化遗址、科创企业等场所,也需纳入城乡社区治理等场景
口袋公园如何兼顾不同群体健身需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出现分歧怎样化解?电动自行车超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贴近生活、真实发生的“街角小事”、治理课题,时下正成为思政教育鲜活的内容和抓手,为我们把思政课上出实效提供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好社会大课堂,不仅可以走入红色场馆、文化遗址、科创企业等场所,也需纳入城乡社区治理等场景;开展教育的形式,不仅包括参观、体验、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了解社情民意、感悟真理力量。
打破课堂边界,让书本概念“活”起来。在广东广州的一处口袋公园内,青年学生近距离观摩政协委员就口袋公园微改造等民生议题建言献策的全过程,并亲身参与讨论,从健身器材配置、文化元素融入等角度提出切实建议,感悟协商民主的运作机制。学生们感慨,协商民主原来就在身边,从前在思政课上听到“人民城市为人民”觉得有些抽象,今天有了真切的感受。将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现实问题融入思政课堂,学生感触更深、理解更快、学习效果更好。
立足青年视角,让思政教育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社会治理问题千千万,哪些适合拿来作思政课的素材?契合学生视角、符合学生经验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启迪思考。比如,年轻人是外卖高频用户,也对新业态和新就业群体更熟悉、更关注。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团队聚焦外卖骑手群体开展调研,广泛搜集案例、访谈专家学者,在调研报告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平台兜底机制、延长合理配送时限、节假日补贴、极端天气保险、免费体检等建议。找准治理课题、时代问题与青年关注点、兴趣点的结合处,必将更好激励广大青年主动作为、挺膺担当,为国家发展奉献智慧与力量。
完善参与机制,让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堂实起来。青年参与社会实践,除了自发的志愿活动,还需以制度化渠道和平台为支撑。比如,北京把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打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高校师生和社工一起“跑工单、走流程、蹲点位”,参与“接诉即办”。还有不少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城市治理实践纳入思政课学分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社区调研、协商议事、志愿服务等。加强校地合作,以制度化方式把参与治理实践的教学内容固定下来,畅通参与渠道,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思政课才能更有实效、广大学生才会更有收获。
青年用脚步丈量广袤城乡,用智慧和汗水助力破解治理难题,收获的不仅是思政课学分,更会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伟力的体悟、对国计民生的理解,增强与基层群众的深情厚谊。创新方式方法,深入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思政教育必将更好发挥滋养心灵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