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对教师的技术敏锐度、数据洞察力、伦理判断力等素养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而研究是顺势而为、迎接新挑战的“发动机”,教师如何抓准研究重点,不断提升研究力?
从“经验叙事”转向“数据循证”
教师日常教育科研往往始于对教学现象的观察与经验总结,但研究过程容易陷入主观性和碎片化,停留在“叙事性反思”层面。可见,突破知识传递的“教书匠”局限,聚焦研究学生能力培养、情感联结和品格塑造等育人任务,是教育者的时代命题。这就要求教师以教育研究者的视角重构教学逻辑,运用定量与定性混合研究方法,掌握行动研究设计等工具,实现从“经验叙事”向“数据循证”的教研模式转化。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数字画像”识别“优势智能”,建立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个人“微课题”,聚焦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广泛阅读,持续参与各类“卷入式”培训学习,掌握研究工具,学习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基于规范的研究方法,明确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标准流程,逐步形成规范化的教育学术表达逻辑;进行沉浸式教学实验,建立“量化数据链+质性情境阐释”的思维模式,形成“问题界定—数据采集—变量控制—结论验证”的循证研究闭环,让学生学习过程可视化,提升教育研究品质。
从“个体视角”转向“跨界融合”
当前,教师常因学科或课堂场景的局限而窄化其研究。数智时代要求教师研究从“个体视角”向“跨界融合”转变,也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神经科学的前沿成果和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习特征,掌握数字画像构建技术,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个体单干转向协同合作,通过与同行、专家、教研团队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高校研究者等联合攻关教育问题。
譬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多学科知识,设计跨学科主题的教学方案,开展跨学科研究与教学;主动加入教研共同体,参与跨学科教研活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校、跨区域课题研究成果共享,等等。
从“问题解决”转向“理论建构”
教师研究往往聚焦具体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却容易淡化方法背后的理论依据追问。从“问题解决”转向“理论建构”是教师研究深度跃迁的重要路径,也是教师研究力提升的关键点。数智时代,教师更需要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和分析课堂实践,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创造性的个人实践理论。
比如,从数个课堂案例中抽象出可迁移的教学策略;从“怎么做”转向“为什么”,挖掘教育现象的本质规律,提炼教学主张;定期阅读各类教育前沿研究论文,尝试在研究中引用理论并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建构自我数字研究力发展档案,形成可视化、可解释的个人教学模型提炼。
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赋能”
教师研究往往致力于个体的研究成果如论文、课题等,构建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很少考虑对教育生态(如教师、学生、学校以及更广泛的教育环境等)的“赋能”,这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是不一致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因而,今天的教师研究应充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生态赋能”这个方向。
教师可从个人、人际、环境等多个维度出发,把自己的课堂作为“实验室”,通过创新校本研修、反思性课程实践、与他人进行持续的专业对话等多种方式,探索课堂教学、管理的生态性优化,在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同时,实现教师之间的互相赋能。
综上所述,数智时代教师研究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从“经验依赖”到“专业自觉”的蜕变过程。教师不仅需要主动拥抱技术、深耕教育研究方法,还要实现“技术赋能—专业发展—教育创新”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3日 第03版
作者:李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