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搭子”做起 打开自我,与真实链接
创始人
2025-10-25 09:08:16
0

大学阶段是青年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学生个体成长的核心课题,体现着教育的成效,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围绕大学生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实现自我成长、适应群体生活,如何面对新型社交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姚华松,与其展开了一场关于“关系必修课”的对谈。

中青报·中青网: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人际交往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姚华松: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范畴。如果没有交往、缺乏社会关系,人就会成为纯粹的生理意义上的人。而人活着的意义之一是获得认同感,缺乏社会交往,很难获得认同感。进一步来说,人际交往深刻影响个人的社会关系构成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交往质量的高低甚至直接决定个人的发展质量与幸福感。

中青报·中青网:“群体”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姚华松:各类型性质与功能的“群体”,赋予大学生不同的身份标签,他们从中可以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各种群体及群体性活动中,大学生可以了解与习得各种知识、信息与技能;脱离了群体及群体生活,会显得孤立、孤僻。实际上,如果年轻人仅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会严重影响其学习与生活质量。

中青报·中青网:技术给了我们一种“孤独的可能”,比如借助点外卖、叫网约车等,即可完成过去需要与人打交道才能完成的活动。有些大学生觉得社交不再是必须的,甚至回避社交,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姚华松:或许现实社交让部分大学生感到烦躁、乏味,需要面对各种现实问题,甚至需要“伪装与表演”,网络社交则可以“眼不见、心不烦”,反而能表现真实的自己,更加自由、自在与自如。但整体上,年轻人这种把自我封闭起来的做法,会让他们失去对真实生活的感知力,也失去与真实世界的有效链接。我还是觉得年轻人应该多接触真实社会,开展真实的面对面社交,更加重视“附近”,进而减少或消弭日常生活中的无意义感及所谓的“意义贫困”。

中青报·中青网: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观察或展望?

姚华松:目前,一些大学生很难从个体化、原子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跳脱出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对部分虚假的或被异化的人际交往的反思、反抗与逃避。“我不喜欢复杂与圆滑的社交、赤裸裸交易式的社交、虚情假意的社交,我觉得社交让我好累……”不少大学生这么想,如果现实社交让他们不舒服,他们当然也会选择持续放弃,除非他们身处的整体发展环境有明显改善或改观。

此外,有的大学生和普通同学或舍友泛泛而交,谈不上深入,似乎也不宜深入;不过,基于共同兴趣与爱好的,比如飞盘俱乐部、徒步族、夜跑族,反而有可能建立“强关系”,但“强关系”又意味着强责任、强义务,不少人不喜欢甚至抗拒,他们更倾向于“搭子”等“弱关系”。

中青报·中青网:频繁接触的人可能无法建立深入关系,松散的“搭子”却可能变成“强关系”。这种近年来的一个新变化,您觉得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姚华松:一个班的同学,大家选修的课程不同,共同的相处时间也较少。同学之间因为绩点排名之类也存在竞争关系,导致他们会存在相互提防的情况。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关系,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到快乐,比如徒步之后在山上吃饭、聊天,可以打开心扉。在更轻松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才能达至更好的交流状态。

貌似情感深厚、关系稳固的“强关系”,很多时候是“交换”“交易”“付出-回报率”“成本-收益率”在起作用。反观“搭子”关系,至简、纯粹,相互间无欲无求,算是名副其实的一股“清流”。

中青报·中青网:您怎么看当下“搭子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姚华松:社会学意义上,“搭子”或“搭子文化”的兴起与盛行,是年轻人面对各种压力时的一种“应然”与“适然”,他们也有情感需求及社交需求,但他们不太需要“强关系”,或凭借他们目前的资本与能力,他们负担不起“强关系”。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弱关系”,选择了“搭子”。同时,“搭子”也是除亲属关系之外的“强关系”建立逻辑的一种修正与复归。

可以说,各种压力具有结构性及长期性特征的刚性约束条件下,“搭子”是年轻人的创举,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这种新的社交方式,让他们变得轻松、自在、轻盈一点。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为年轻人鼓鼓掌,给“搭子”们点点赞。

中青报·中青网:能否从社会学角度,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一些建议?

姚华松: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之一在于体验不同的生活,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尝试做不同的事,开展不同的行动,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多样丰盈与精彩。打开心扉,迈开脚步,了解与接触有意思的人,找到与自己心心相通的人,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如果基于自我保护的考量,或不想承担太多社交压力,不妨先从“搭子”做起,从维系一种“弱关系”开始,至于后面要不要改变,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妨多学习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课程,增加人文知识,根植人文素养,进而对修复自己的社交认知产生裨益。

总之,大学生既要安顿好自己的“身体”,学好专业,掌握技能;也要安顿好自己的“灵魂”,积极社交,让自己开心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施毅敏 席聪聪 记者 王钟的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4日 05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事关中小学生,教育部发布10条... 近日 教育部印发通知 出台《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十条措施》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厅公示:325名高校教师,... 近日,山西省教育厅公示2025年下半年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人员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结果,1899名高校教...
真正的考研:榨干真题 刷真题是所有考研人的刚需,但95%的考研人都不清楚真题真正的价值。 这篇笔记注定只会有非常小一部分人...
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发...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通知如下: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
多元发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学生社区... □ 张 涛 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
让青年夜校有趣更有料 江绮雯 竹编翻飞、擂茶飘香,清新区“满FUN夜校”以55场课程服务超2000人次的实绩,凭借阵地盘活...
正式启动!全市首个!海淀教育再... 海淀教育,又出招了! 近日, 海淀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思政引领力教学基地启动暨中学第三十五期 小学第三...
事关中小学生!教育部最新发布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通知如下: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
以专业引导弥合认知鸿沟 少年的悲剧撕开了一些机构运营失范的乱象,也折射出家长面对孩子问题时的焦虑无措和家校合作的无力。当家长...
教育部:严禁带进课堂 近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提出,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
从“搭子”做起 打开自我,与真... 大学阶段是青年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学生个体成长的核心课题,体现着教育的成效,也...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中传学者文...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中传学者文库” 征集启事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中传学者文库”(实体库) 主要收集...
速记培训进社区!新春街道为社区... “之前记政策总觉得内容多、容易混,今天学的关键词速记太实用了,整理两页笔记后,明显记得更牢了!” 悦...
夏春娣: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
教师提升研究力的四个“新转向” 数智时代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对教师的技术敏锐度、数据洞察力、伦理判断力等素养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而...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构建情知交...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