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绮雯
竹编翻飞、擂茶飘香,清新区“满FUN夜校”以55场课程服务超2000人次的实绩,凭借阵地盘活、精准服务的模式成功破圈。然而,“满FUN”之后,如何从有趣向有料进阶,已成为夜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满FUN夜校”的成功,核心是找准了青年需求与文明实践的契合点。前置调研绘就“兴趣地图”,让课程“按需定制”;“一址一特色”布局织密服务网,实现就近参与;社群运营打破课堂边界,让学习成为社交纽带。学员“感受非遗温度”的感慨,正是“有趣又有用”的最佳注脚。但要留住青年,需在“深度”上做文章。
进阶之路,首要是课程从“入门尝鲜”迈向“深度沉浸”。以参与度100%的非遗课程为例,当前虽让青年接触了沙河竹编、鱼坝擂茶,但多数仍停留在基础体验层面。非遗传承的真谛,既需“看得见、摸得着”的初次接触,更需“钻得深、悟得透”的持续深耕。若能开设进阶班,邀请传承人系统讲授技艺精髓,搭配非遗故事分享、文创设计实践等延伸内容,便可助力青年从“会做鸟笼”进阶为“懂竹编美学”,从“会磨擂茶”升华为“悟民俗内涵”,完成从了解到热爱再到传承的质变。
进阶更需坚守公益底色与社会属性。商业机构以技能考证、职业晋升为导向,而青年夜校的独特价值恰在于通过深度提升强化公益与社会价值——以公益性降低进阶门槛,不让费用成为青年深造的阻碍;以社会性搭建实践平台,推动青年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例如组织学员参与“非遗进社区”志愿服务,联动石坎陶瓷产业开展创作实践,并建立常态化的学员成果展示机制,通过作品展览、技能展演、文创市集等形式,将个人学习成果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社会价值,从而形成“学习赋能实践、实践反哺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底,青年夜校的本质,是为青年搭建成长的“文明驿站”。“满FUN夜校”是吸引青年的磁石,让他们愿意走进来;“深度内核”是留住青年的基石,让他们愿意留下来;公益与社会属性则是进阶的灵魂,确保夜校始终作为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期待清新区“满FUN夜校”通过进阶之道深耕细作,让课程有深度、服务有温度、传承有力度,从“受欢迎的夜校”蝶变为青年真心喜爱的“文明传承驿站”与“青春成长乐园”,为基层文明实践贡献更可复制的“清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