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悲剧撕开了一些机构运营失范的乱象,也折射出家长面对孩子问题时的焦虑无措和家校合作的无力。当家长陷入无力管教的困境,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又流于形式时,孩子便可能成为孤立无援的个体,甚至走入危险境地。
功夫在平时,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应主动搭建家校协同平台,以专业引导弥合认知鸿沟,帮助家长与孩子重建情感联结,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起防护网。
搭建家校共育平台,要帮家长树立责任意识。
时代迅速发展,儿童的权利意识觉醒、精神需求旺盛,而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却没有进步,依然停留在让孩子“听话”的阶段,同时也不愿花时间倾听孩子的声音,不愿探究成绩波动的深层原因,不积极学习提升自己而是盲目寻求外部力量实现“快速矫正”。
“问题”是孩子的求救信号,背后隐藏着心理需求与成长困惑。面对问题、挖掘诱因、积极引导正是家长需要承担的法定责任。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家长的教育责任,包括树立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的责任。所以,家校共育平台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家长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树立责任意识,从根源上杜绝因认知偏差而将孩子推向特训机构的可能。
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形成尊重孩子的教育信念。
尊重孩子是好的家庭教育的核心秘密。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家庭教育促进法,尊重孩子不仅是理念倡导,更是家长必须履行的义务。尊重孩子本质上是家长顺应新时代要求的自我更新,更是为孩子健康成长铺设的坚实路基。若没有尊重,爱可能转变为统治、占有,继而引起实质上的叛逆和悲剧。
学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家长会、家长学校、特色平台等,以多种形式进行“尊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从焦虑、慌乱转向理性应对,积极探究问题背后的真相。给孩子表达的空间、读懂孩子的行为,他们才能自尊自信,更好地度过成长困境。
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打通“沟通通道”,让孩子拥有可寻求帮助的人。
不少家校沟通停留在通知传达层面,家长会上教师通报成绩、布置任务,日常沟通多围绕问题、投诉。这种单向的沟通模式不仅无法建立信任,反而会加剧家长的焦虑与孩子的抵触。
真正有效的家校联结应是多向互动,既让教师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也让家长知晓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更让孩子的声音能被家长和教师听见。学校可以通过不同学段多样化的亲子运动会、家校共读等方式增进亲子沟通、思想交流,家庭可以留出专属时间保持良性的日常沟通。总之,家校要共同营造一个环境,让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那个可以提供帮助的人,那个愿意包容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安心倾诉的大人。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3版
作者:刘巧利